一、授权点概况
(一)历史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也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
贵州民族大学于1981年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学科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贵州省一流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数学与统计建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数学建模及其应用省级创新人才团队、机器智能科技省级创新人才团队等省级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本授权点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实验师)10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在读博士5人;现有培养方向带头人5人。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具有较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动态,具备进一步学习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能力,具有一定独立进行理论研究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数学专业人才。
本学位点所培养的学生应崇尚科学精神,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等知识。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身心健康,能在高校和中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开发和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
(三)学位标准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修订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除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外,还应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和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具体应为:
(1)通过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的考试,达到规定的学分。
(2)通过学校组织的硕士学位英语考试。
(3)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且被CNK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
(4)硕士学位论文应选择基础类或应用类数学研究中有价值的课题,能够反映被授予学位者较好地掌握数学学科、专业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本人研究成果。
(5)通过学位论文审查和答辩,且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二、年度建设情况及成效
(一)基本条件
1. 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招生,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和培养方向凝练,形成非线性分析及应用、高性能计算方法和计算物理和微分方程与控制理论等三个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研究方向。
2. 师资队伍
本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31人(硕士生导师17人、后备学术梯队成员1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实验师)10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在读邀请要求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广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指导硕士点建设,选送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提升学历,学位点教师中现有在读博士5人,培养方向带头人5人。本学位点导师队伍中储昌木老师获2021年贵州省首届“金师”,王自强老师获2020年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3. 科学研究
2021年本学位点教师立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23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期刊7篇。学位点共举办专家讲座12场,研究生参与人数300多人次。学科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30人次。研究生共获各级奖项28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
4. 教学科研支撑
学校拥有与数学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6万余册,其中中文藏书4万余册,外文藏书2万余册;拥有与数学相关的中文数据库10个,外文数据库3个;订阅国内相关期刊113种,国外相关期刊38种。此外,还有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和创新人才团队等支撑平台。
5. 奖助体系
数学学科奖助体系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个层次,主要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校级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助教、助管岗位金等类型,覆盖了所有在读全日制研究生。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本学位点研究生各项奖助学金评定工作。2021年研究生获一等奖学金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
(二)人才培养
1. 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选拔采用普通招考方式进行,考生需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和英语水平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最后综合成绩达标,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才被录取为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本学位点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加大招生宣传,除在学校门户网站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外,还组织老师到省内各市(州)地方院校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同时,设立新生奖学金,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数学学科且综合成绩排名前30%的录取考生给予2000元/人的奖励。其他吸引优秀生源措施包括构建完善的奖助贷勤补资助体系、实行学术论文奖励制度与参加学术活动资助制度等。
2021年第一志愿报考人数69人,录取27人,其中省外10人,省内17人。
2. 思政教育
数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扎根贵州”“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两条关键主线、贯彻学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三元融合”办学理念、通过四个依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数学人才的“一根本、两关键、三融合、四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1) 依托党组织建设和新媒体阵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学科通过“三支部一高地联建方式,聚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支部、本院教工支部、研究生学生支部效能,打造出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选派有经验的专业辅导员和教师组成专业化思政工作团队,依托“民大数信先锋”党建公众号、“民大数信君”学生思政公众号等新媒体阵地,积极开展思想引领,通过后台数据抓取,分析师生思想动态,筑牢思想防线,把控意识形态领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依托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民族团结等精神学科一方面通过深挖《泛函分析》《抽象代数》等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黔山秀水”大讲堂,邀请院士、知名专家和优秀校友开设讲座,传播数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服务民族地区的信念与决心。
(3) 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学科注重营造“参与、实践、开放、创新”的学科专业竞赛氛围,通过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组建学科竞赛团队,参与数学建模、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依托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和奉献精神。一方面倡导“专创融合”,注重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通过“三助一辅”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途径,服务贵州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事业;另一方面通过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开展“乡村振兴”“节能环保”“新冠疫情防控”相关课题的研究,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战略,服务贵州省实施的“乡村振兴”“大数据”和“大生态”战略。
近年来,研究生在校期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逐年提高,在校生党员比例为27.59%,毕业生67.3%为中共党员,奖学金获得者86.6%是中共党员,科研团队88.2%成员是中共党员。2021年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研究生获校级优秀毕业生1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1 人,校级优秀干部5人,校级三好学生7人;研究生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1项。
3. 课程教学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位点根据《贵州民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本学位点核心课程由专业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和部分由研究方向确定的专业选修课程构成,每门课程均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内容。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严格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开课,并优先考虑师德良好、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授课。另一方面,通过院校两级加强教学督导,做好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形成“一个中心、两种模式、三个阵地、四个元素、五个维度、六种能力”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人才培养,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统计人才。抓实两种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学科核心课程增设线上教学模式,线下教学注重学生问题反馈和开放式研讨、构筑生态课堂模式。依托三个主阵地——教室、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讲授前沿性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融合四个元素——精品教材、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和科学研究,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五个维度——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厚植爱国情怀,传承中华美德,培养钻研精神,主动服务社会。培养六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协作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21年本学位点共开设了泛函分析、拓扑学、抽象代数、微分方程中的变分法等17门专业课,所有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等执行情况良好。
4. 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校字[2015]147号)进行导师遴选、聘任和考核工作。导师遴选与聘任过程包括拟选老师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对拟选导师的各项条件如学术水平和师德等进行审核、对学院审核通过的拟选老师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再报请校学术委员会评定,并确定入选导师和受聘导师。导师考核同样实行院校两级考核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先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对导师聘期内的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学院考核通过的导师再报请校学术委员会终审,确定被考核导师的考核结果。
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院和学院二级管理的培养模式。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指导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负责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课,组织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学术交流讨论、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开题与论文撰写等。
5. 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十分重视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了保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训练,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制定了学术活动和学术训练的学分认定办法,其中包括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以及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等。本学位点为每名研究生提供学习卡座,并配备电脑,保障研究生的学术权益。让学生尽快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会查阅文献。
本学位点对学生参与学术训练有专门的制度保证,每年从学科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导师科研经费提供经费支持,保证每个学生不低于1500元/年的学术活动经费,覆盖率达100%。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后,学生均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21年,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核心以上高水平期刊论文8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和参与学科竞赛。2021年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
2021年数学学科举办校内学术报告厅一览表
序号 |
汇报人 |
单位 |
题目 |
时间 |
1 |
刘春根 |
广州大学 |
Maslov-type index theory for symplectic paths with Lagrangian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applications |
2021-07 |
2 |
张世清 |
四川大学 |
十个最漂亮的数学定理赏析 |
2021-07 |
3 |
牟晨琪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多项式方程组求解及其应用 |
2021-06 |
4 |
李韬 |
华东师范大学 |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估计和经济调度算法 |
2021-06 |
5 |
熊辉 |
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 |
Talent Analytics |
2021-06 |
6 |
熊辉 |
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 |
Mobile Analytics: Prospects and Opportunities |
2021-06 |
7 |
车茂林 |
西南财经大学 |
Randomized algorithms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he approximate t-URV and its applications |
2021-06 |
8 |
李建平 |
云南大学 |
1-Line Minimum Steiner Trees and Related Problems |
2021-06 |
9 |
李艳涛 |
重庆大学 |
基于行为特征的移动设备持续认证 |
2021-05 |
10 |
何兴 |
西南大学 |
惯性神经动力学算法理论及其在稀疏信号重构中应用 |
2021-05 |
11 |
周家足 |
西南大学 |
数学中几个著名的几何问题 |
2021-04 |
12 |
韩江峰 |
广西财经学院 |
分数阶微积分在固体粘弹性接触力学中的应用 |
2021-04 |
6. 学术交流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导师和研究生积极与国内外学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水平。2021年学科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数学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30人次以上;研究生参加贵州省数学年会等学术活动每年近90人次以上;数学一级学科共举办专家讲座12场,研究生参与人数400多人次。
7. 论文质量
根据《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规定》,本学位点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查重检测系统查重、外审到正式答辩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论文质量,严防学术不端行为。其中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环节均采取导师回避与无记名投票表决原则,外审环节实行双盲制度,经匿名处理后由校研究生院直接送外省2名同行专家审阅或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送2名同行专家评阅。2021年参与答辩人数为11人,外送评审22篇,获优秀等级9篇、良好等级12篇、中等等级1篇。11人参与答辩全部通过,毕业答辩中2人获得优秀等级。
8. 质量保证
本学位点以党建引领研究生培养,制定支部党建工作标准;制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实施意见,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范围。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配备研究生辅导员,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领导、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各学位授权学科负责人具体负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新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办法,对没有按时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采取留级、延期毕业、退学等分流淘汰方式。
9. 学风教育
学校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处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将学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学校相关制度规定,通过入学教育、研究生学术论坛期间的专题教育与导师日常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同时,通过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与导师审核,强化学生学术行为的监管,防止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现象。截至目前,本学位点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10. 管理服务
为了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做好管理服务工作,院、校两级管理部门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评优评奖积分实施细则》和《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招生、评优、评奖以及培养管理等各环节公平、公正、公开。
管理服务机构层面,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管理科、培养与招生就业科,学院也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科,并配备专职老师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同时,本学位点认真落实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做好指导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定期开展的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等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各层面的管理服务工作满意度均较高,未收到任何投诉或举报。
11. 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11名毕业生均获得硕士学位,就业率100%,其中5人在高等学校任教,3人升学,2人民营企业任职,1人从事中学初等教育。
(三) 服务社会
1. 组织学术活动,引领区域学科发展
本学学位点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利用学科资源和优势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本学位点主办了2021大数据与机器智能国际学术会议(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CBM 2021)。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澳门(中国)以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肿瘤医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与机器智能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广大数据数学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机器智能研究,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 开展行业培训及产品研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紧紧围绕智慧社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和微能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学科资源开发物商平台,开展新型农业人才培训以及低水位活塞发电机数学建模和产品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携手优秀毕业生杨应宏创建的贵州恩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适应城乡建设行业建设、服务、管理间的内在数理逻辑,共同研发“物商云平台”,为社区提供物业缴费、报修、家政和物流等服务,实现居民、物业和商户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规划
(一)存在问题:
1. 师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需更加完善合理;
2. 师资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3. 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机会较少。
(二)下一步发展规划
1. 以重大重点项目和标志性的成果引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如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为贵州省经济社会服务的突破性成果和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等,学术交流和学科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导师在作国际会议报告和交流的人数、国际会议和全国性重要会议的举办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加强科研教学平台的建设。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方面,努力建设一个“数学模型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努力建设一个“微分方程模型及其可计算建模科研团队”。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努力建设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微分方程理论及其数值解教学团队”、“演化计算与智能优化系统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数学学科研究生的卓越人才计划项目。
3. 加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动手实践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每年的全国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