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是贵州民族大学理工类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前身可追溯至 1981 年成立的数学系。历经 45 年砥砺奋进,学院始终锚定 “服务民族地区、助力数字发展” 的办学方向,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 “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思路指引下,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已成为学校学科覆盖最广、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理工类标杆学院”。
主线立纲,培育 “人工智能 + ” 复合型人才。学院坚持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线立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 “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塑造”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生 3083 人,其中本科生 2780 人,研究生 303 人。
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 15 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贵州省“金课”(一流课程)22 门,入选教育部“2022-2023 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1项。出版专著 5 部、教材 15 部;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成效显著。
近五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认定的学科竞赛,近五年获全国性奖项 300 余项、省级奖项 700 余项。在 ACM-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斩获全国奖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聚势赋能,打造 “双融双强” 人才梯队。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88 人,其中教授 12 人(三级教授 2 人)、副教授 29 人,博士 37 人、在读博士 6 人、硕士 49 人。师资队伍建设紧扣 “人才聚势” 要求,通过 “引育并举”,打造出一支 “教学科研双融、专业素养与民族服务能力双强” 的人才梯队。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人才 12 名;入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人才、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人才计划 20 余人次。
学院建有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校智慧教育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贵州民族大学系统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前沿交叉学科产学研发展中心等科研平台。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机器智能科技、智能算法与智能软件协同创新团队、光通讯系统中光孤子的数学理论与计算协作创新团队等贵州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团队聚焦 “数智技术服务民族地区”,开展 “民族文化数据挖掘与应用”“民族地区智慧教育技术” 等联合攻关。近五年,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为学科融创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撑。
融创布局,锚定 “数智 + 民族” 特色赛道。学院现拥有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图书情报 1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6 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贵州省示范性专业和一流专业,统计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贵州省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贵州省一流专业。构建起 “基础学科筑基、新兴学科突破、交叉学科赋能”的学科专业体系。
数治赋能,驱动 “科技 + 民族发展” 深度融合。学院以 “数治赋能” 为指引,聚焦 “数据治理 + 民族地区发展”,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成数学与统计建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 10 余个教学科研支撑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载体。
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56 项,科研经费累计超 2000 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80 余篇;获专利 80 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90 余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民族地区,如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黔东南、黔南等多地民族文化保护单位推广,“智慧民族村寨管理平台” 助力多个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数字化治理。牵头筹建贵州省人工智能学会,深度参与贵州 “数字乡村”“智慧文旅” 建设,为民族地区提供 “数字化转型规划”“大数据人才培训” 等服务超 50 次,培训人员超 3000 人次。学院先后承办大数据与机器智能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数学会学术年会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会议15次,协办全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大会等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80余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锚定一流,赋能民族地区数智发展。“十五五”期间,学院将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区域性、民族性、应用性”学科特色,持续深化“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实践。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过程;聚焦“数智+民族”交叉领域,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推动学科融创再上新台阶;深化“数治赋能”,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贵州“四新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和“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提供更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数信力量。(数据截止到2025 年 9 月)
一审:徐海龙
二审:霍雨佳
三审:刘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