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侗韵蕴秀,文化绵长”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奔赴黔东南从江县的小黄侗寨,开展了以侗族非遗文化调研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侗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度融合。
团队合影
在活动期间,志愿服务队对小黄侗寨的建筑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特别是著名的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这些独具侗族风情的建筑不仅是当地文化的象征,更承载着历史的脉络与社区的记忆。志愿者们逐一分析了这些建筑的结构及其文化意义,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调研过程中,服务队通过与村民的访谈,倾听了他们的故事与诉说,进而了解到了小黄侗寨的历史及其独特的民俗传统。同时,志愿者们也认真记录了村民关于人流量不足这一问题的担忧与期望。通过沟通与交流,服务队不仅增进了对小黄侗寨的认知,更建立了信任与友谊。
小黄鼓楼
风雨桥
侗族吊脚楼
此外,志愿服务队还向当地村民学到了侗族的织布文化。为充分展现侗族织布和扎染的独特魅力,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群众,服务队将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这些创作与体验的过程,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激发更多人对侗族文化的热爱,创造出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
侗族村民织布
7月19日上午,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带队老师陪同志愿服务队前往小黄侗寨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书记陈跃明进行洽谈,还与小黄侗寨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和帮扶计划协议书。
团队与小黄侗寨村党支部书记陈跃明合影
向小黄侗寨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项目
通过此次活动,贵州民族大学“侗韵蕴秀,文化绵长”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不仅有效推动了小黄侗寨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与实践方法。此次活动深刻体现了志愿者们对侗族文化的挚爱与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可能,让这个秀丽的村落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转载自共青团贵州民族大学委员会